您的位置:首頁 >要聞 > 正文

我國碳市場從分割試點走向全國統一

來源:金融時報2021-07-30 09:49:28

全國碳市場“開張”后的第一周成交數據已出爐。

2021年7月19日至23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總成交量72.9萬噸,總成交額3946.67萬元,周五收盤價為56.97元/噸,較開市首日上漲11.2%。隨著我國碳市場從分割試點走向全國統一,且對納入市場的主體實施強制減排制度,部分銀行已于近期開始探索碳配額相關的金融創新產品。其中,浙江恒信農商銀行在本月初發放了省內首筆碳排放配額質押貸款。據《金融時報》記者了解,該筆業務貸后管理會重點關注全國碳市場的運行情況和價格,該行也期待未來圍繞碳排放交易進行更多的業務拓展和產品創新。

強制減排機制 平衡區域可持續發展

對于全國碳市場形成的交易價格,安永大中華區金融服務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服務合伙人李菁表示,其已超過了地方試點的交易均價,這有效反映出我國現如今的碳交易狀況,也體現出較大的碳減排和交易空間。

我國的碳市場建設是從地方試點起步的。2011年,國家發改委批準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及深圳7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之后福建也成了試點地區。由于并未形成強制減排機制且8省市有其不同的試點任務,因此并不能簡單地以交易量和價格來評估試點情況。不少專家提醒,流動性和價格與“雙碳”目標路線圖相匹配,仍是碳市場建設過程中貫穿始終的重要目標。

事實上,盡管我國早已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但不少地區和市場主體仍難以在財務績效和社會績效之間求得平衡。除發展路徑和技術上的難度外,過去也確實缺乏克服外部效應的市場機制,無法倒逼產業和企業完成轉型。而強制碳減排市場就能夠將外部效應“內部化”,通過價值轉移實現對碳減排的激勵和約束。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理論上看,強制減排市場的交易效率、流動性都會更高,其價格發現功能也就更強;同時因為配額約束,市場內企業更有動力進行減排和碳交易,以盡可能降低其履約成本。

一方面是綠色發展中的外部性困境,另一方面,我國“雙碳”目標下區域發展的公平性問題也較為突出。不同地區資源稟賦、生產優勢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性造成了不同區域低碳發展成本差異顯著,碳中和的實現過程可能對不同地區帶來不同程度的沖擊。記者在之前的采訪中還發現,部分生態涵養區因缺少制造業作為基礎,其二、三產業發展也就相對緩慢。

對此,業內專家普遍認為,全國碳市場的建設可以緩解這一問題。“首先需要把更多主體納入強制減排市場中來,通過調整區域和主體之間的配額分配方式,可以實現資金從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轉移的需要,進而引導欠發達地區轉型或發展路徑的調整。”除了曾剛談到的碳排放與產業發展的關系外,安吉農商銀行綠色金融部負責人金芳還提出,銀行機構轉型,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信貸資產的綠色化轉型,隨著地方政府和市場主體對碳減排認知的加深,碳交易、產業和金融資產之間也將產生更強的價值關聯。

統一衡量標準 激發綠色金融創新

不過,全國碳市場對金融的意義還不止于引導。

恒信農商銀行業務負責人向記者透露了碳排放配額質押貸款設計中的細節。由于當時全國碳市場還未開市,該行將當時的北京碳市場價格作為衡量貸款額度的標準,再結合所支持企業的配額數量和一定的質押率,貸款額度最終定為6000萬元。當然,隨著碳市場運行和相關金融創新的推動,這類產品的質押率和貸后管理方式仍有待考量和優化,但全國碳市場的運行確實給金融創新以相對明確的參照和衡量標準。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因為沒有衡量標準,金融機構在之前的綠色金融產品創新過程中往往缺乏相應的依據。以信貸產品為例,其一是仍難以突破信用、擔保、抵押等傳統方式,其二是貸款額度難有提高,較低則難以支持轉型,較高又擔憂風險暴露。包括在綠色金融試驗區,能夠真正實現金融有效支持綠色轉型的案例也相對有限。而全國碳市場形成的價格和市場主體的碳配額則給了金融創新一把“標尺”,真正完成碳減排履約的市場主體更容易被社會資本發掘到,在符合基本要求的情況下,金融機構也更有支持轉型企業的意愿和動力。

除上述產品之外,碳市場相關的金融創新方式還有很多。安永就曾為金融機構做過相關的創新方案,李菁告訴記者,碳配額質押貸款是在單一交易標的物的現貨市場中開展的。作為衡量工具,機構支持力度也可以與企業的碳減排履約情況相掛鉤,企業在業務可持續的情況下履約了,就證明其本身的生產能力和轉型方式是受到市場認可的,銀行就可以通過提額或降息的方式給予進一步支持。曾剛提出,碳配額作為一種底層資產,還可以進行證券化并開發與碳掛鉤的各種衍生產品,這將為碳市場帶來更大的交易和投資空間,隨著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更加活躍、碳資產本身價值更穩定,市場投資意愿也會更強。

不過,金芳也從實踐層面提出了對碳配額質押貸款流程的擔憂——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平臺可以完成質押登記及其后續的資產處置問題,金融機構也就無法查詢到碳配額的質押情況。

碳市場仍待優化

針對質押登記問題,恒信農商銀行的處理方式是在其所在的越城區生態環境局完成登記;此外,一旦出現風險,企業自行在碳市場交易或拍賣配額并完成還款。該行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全國碳市場后續將開通碳配額凍結手續,這能夠在較大程度上解決碳配額質押過程中的登記、查詢和配額拍賣等環節的問題,更有助于相關金融產品的創新與推廣。

不止于此,要從全國碳市場建設過渡到有效市場,實現“雙碳”目標、區域間平衡發展以及相關金融服務的推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業內專家較一致的看法是要在立法、量化和定價三方面進一步完善。

首先立法是基石,能夠在保障參與各方權益的情況下進行碳配額交易,也是后兩者的基礎。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于近日表示,《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將盡快出臺,以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技術法規、標準和管理體系。

在此基礎上,李菁強調,一切交易的前提是數據的準確,投資人可以及時、精確獲得市場交易信息,否則可能導致體系上的崩塌。實際上,電力產業先行被納入全國碳市場,也是考慮到這一產業的碳排放測量技術相對成熟且推廣度較高。后續進入市場的產業和主體,其排放量和減排信息也應做到準確和及時。

價格則是被談及最多的判斷市場有效性的因素。從國際經驗看,碳價過低、過高或波動過于頻繁,都無法有效發揮激勵碳減排的效果。碳價過低,無法體現出減碳行為的經濟效益;過高,則可能過度影響企業盈利和宏觀經濟水平。原則上,在明確的“雙碳”目標和路線圖指引下,碳價總體趨勢一定是越來越高的,隨著碳中和目標的臨近,碳市場配額存量則會減少。因此,碳市場要充分活躍且價格有增長性,但其目的是引導碳減排。中金研究院執行總經理謝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也是未來開設衍生品市場的重要意義之一,可以更好地發現碳配額的預期價格,熨平碳價過度波動。(宋玨遐)

最近更新

亚洲精品精选,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翔田千里一区二区,亚洲天堂av在线免费观看
>